新聞中心
                    News Center
                    比起芯片,這個領域的卡脖子更“要命”!

                    比起芯片,這個領域的卡脖子更要命

                    發布時間:2021-05-08 

                    從醫用口罩、電子體溫計、防護服到呼吸機……各類醫療器械的生産應用,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守護民衆健康做出了巨大貢獻。在疫情期間,中國制造的防疫物資也源源不斷出口到世界各地,支持全球抗疫。這樣的局面離不開多年的産業積累。

                     

                    與此同時,我國醫療器械的高端領域發展短闆仍然突出。公開資料顯示,進口CT設備、磁共振診斷儀、手術機器人、體外膜肺氧合(ECMO)等占據了我國三級醫院的主要市場,一些醫療器械雖然實現了國産化,但其核心零部件、原材料仍然依賴進口。

                    image.png

                    ▲2020223日,醫護人員在武漢客廳方艙醫院使用移動CT設備為新冠肺炎患者實施檢查。圖/新華社發

                    作為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戰略新興産業,醫療器械高端市場被跨國企業壟斷、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亟待打破。

                    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增強産業鍊供應鍊自主可控能力。醫療器械領域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也是應有之義。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生物與醫學工程學院院長樊瑜波看來,推動醫工交叉融合、協同創新,是打破我國醫療器械産業創新瓶頸的關鍵要素。

                    樊瑜波一直緻力于從交叉學科角度研究疾病與健康相關問題,開展新型醫療器械基礎、關鍵技術及醫療器械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多年來成果卓著。

                    圍繞國産醫療器械産業所取得的成績、亟待破解的瓶頸以及未來創新發展需把握的方向和重點等問題,《财經國家周刊》記者采訪了樊瑜波。

                    醫療器械卡脖子形勢嚴峻

                     

                    《财經國家周刊》:當下,我國醫療器械行業在全球範圍内處于何種地位?

                    樊瑜波: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市場規模較大,且持續增長。

                    2019年,中國醫療器械市場規模為6290億元;2020年,由于疫情原因,對醫用口罩、核酸檢測試劑盒和ECMO機器等一系列醫療器械的需求迅速激增,預測将躍升至8000億元人民币以上。在整個十三五期間,我國醫療器械市場規模年均複合增長率13.6%,湧現出一大批技術領先的醫療設備生産企業。

                     

                    但在産業發展水平和創新能力方面,我們和發達國家差距還是非常大。

                    一個典型的表現是,小到血壓計、聽診器,大到核磁、超聲、手術機器人等,幾乎所有現代醫療器械都由國外發明。

                    不僅如此,現代醫療技術大多首創于國外,如心髒移植、關節置換等。再往前推,現代醫學科學理論體系也是源于西方。

                    也就是說,很多醫療器械,我們雖然能夠實現國内生産制造,但是發明專利、生産線核心設備、檢驗設備、核心原材料,都是其他國家的。這個局面如果不盡快改變,對醫療器械産業長期可持續發展乃至健康中國建設,都是極其不利的。

                    所以,如何縮小與歐美發達國家在源頭創新方面的差距,是我們迫切要解決的問題。

                    《财經國家周刊》:近年來,随着我國醫療器械企業技術進步及配套産業鍊的成熟,以及醫改、分級診療、扶持國産設備等政策的推動,醫療器械國産化率不斷提高。如何評價目前我國醫療器械進口替代的進程和水平?

                    樊瑜波:過去多年,我國醫療器械産業發展以跟蹤模仿創新為主,也就是從國外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通過這一路徑,不斷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并在部分領域實現了國産崛起和進口替代。

                    不過,在醫療器械各細分領域高端市場上,我們的突破進展比較有限,80%以上的高端醫療設備仍然要依賴進口。有一些醫療器械看似實現了國産化,但主要是組裝/裝配層面的,其核心技術、材料或核心部件還是被國外公司壟斷。

                    例如,最近幾年,放射科重要設備CT機,國内企業不斷突破,多款國産CT設備成功上市,但其中諸如探測器(相當于照相機的感光元件)、信号鍊(處理圖像的專用芯片模塊)等核心部件仍舊依賴進口,這讓我們的産品在市場競争中并不具備優勢。

                    又如,心髒支架,是心髒介入手術中常用的醫療器械,國産支架的市場份額已經超過75%,但支架核心原材料(細徑薄壁金屬管材)在國内仍無法生産,全部需要進口。

                     

                    再如,去年以來,作為多種主動脈疾病手術治療的必備材料,人工血管在國内出現了嚴重短缺,延誤了患者及時救治,甚至威脅生命。之所以出現短缺,主要是掌握着中國九成人工血管市場的兩家國際企業,接連出現産能不足、進口受阻等情況。而截至目前,還沒有合格的國産人工血管産品獲批上市。

                    這意味着,國産醫療器械距離産業鍊供應鍊真正的自主可控,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時至今日,在高端醫療器械大量依賴進口、關鍵核心技術和設備受制于人的情況下,繼續走跟蹤模仿、拿來主義的老路,是絕對不靈的。隻有通過源頭上的基礎理論創新,才有望突破醫療器械領域卡脖子問題,實現從頭到尾的真正替代。

                     

                    曆史欠賬亟待補齊

                     

                    《财經國家周刊》:有觀點認為,我國醫療器械存在先天不足、基礎薄弱的情況,亟待業界改善。如何理解?

                    樊瑜波:我國醫療器械領域發展确實存在曆史欠賬。

                    首先,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在航空航天、地質、軍工、生物醫藥等各個領域都開設了重要的研究院所、專門性大學,培養了大量的專業人才。而在醫療器械方面,相關學科和院校建設起步較晚,級别也較低。

                    1960年,衛生部創辦上海醫療器械高等專科學校,是國内唯一一所獨立設置的專門培養醫療器械高技能人才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後期經過劃歸,并入上海理工大學,目前屬于上海健康醫學院的一個二級學院。除此之外,與醫療器械直接相關的,如臨床醫學工程、生物醫學工程等學科專業,主要是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建設,距今不過40年的積累。

                    第二,在國家重大機構設施布局和資源調配方面,醫療器械領域也非常缺乏,尤其是與生物醫藥産業相比存在嚴重失衡。例如,根據科技部相關報告,截至2016年底,我國國家重點實驗室合計431個,其中包括52家醫藥類(34個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和18個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主要布局在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藥學、中醫藥等學科,但尚無一家醫療器械領域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包括學科、企業和省部共建)。科研投入方面,近幾年國家在醫療器械領域的投入有所提升,但和生物醫藥領域相比要少得多。

                    第三,由于醫療器械領域屬于多學科交叉,在科學界聲音始終不出衆,專業從事醫療器械研究的院士寥寥無幾,一定程度上導緻該領域話語權缺失。

                    以上種種,都說明醫療器械領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嚴重不足,造成這個領域基礎研究薄弱,缺乏原始創新突破和核心技術。

                     

                    醫工交叉不能流于形式

                     

                    《财經國家周刊》:醫療器械行業是多學科交叉、知識密集型行業,該領域的研發創新需要大量的跨學科、複合型技術人才。我國在相關人才培養方面有何進展?

                    樊瑜波:醫療技術的變革需要科學家與工程師的通力合作,不論是血壓概念的提出、骨科耗材的研發,還是從X射線到計算機斷層掃描算法、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的革新,無不是醫工交叉融合的創新成果。而一個個醫學難題的破解,大多也離不開對理工科知識的娴熟運用。

                    例如,往牆上釘一顆釘子,很容易固定,但如果往人體植入骨釘,受壓不當的情況下可能很容易脫落,那麼患者怎麼辦?如果傳統從醫的人不研究,工程專業的人認識不清,這個問題也就無從解決。所以直到現在,我國種植牙所需的種植釘仍然以進口為主。

                    這類問題背後的深層次原因在于,我國醫療器械行業發展起步較晚,對學科交叉理念的認識不足,醫、工科長期分裂,導緻人才培養存在結構性缺陷,相關跨學科複合型創新人才緊缺。

                    一個典型表現就是,醫生群體理工科水平普遍不足,醫療技術創新方面的知識體系和能力跟不上。一方面,我國的醫學人才培養主要是五年本科制,醫學生從高中生中招錄,其物理、化學、生物、數學等知識基本停留在高中水平,大學階段在這些方面的學習非常粗淺。另一方面,理工科人才培養過程中,對生命科學的重視也嚴重不足。

                    這樣的人才培養機制決定了我們的醫工交叉融合依然停留在醫生提問題、工程師去解決的初級階段,流于形式,難以推動真正的源頭創新。

                    對比國外,醫學人才培養體制大有不同。例如,美國在本科階段并不提供醫學專業,想要申請美國的醫學院,國際生必須要确保完成四年本科獲得學位,并且完成醫學院所要求的相關課程學習。其中,生物、基礎化學和有機化學等課程大多是必修,有的學校還會要求物理、數學以及人文社科類的課程學習。所以,美國的醫科生大多以理工科本科為基礎,有生物學、電子工程或機械工程等專業背景,很多醫生都有很好的工程素養和能力。

                    與此同時,在一些西方國家,機械、電子、材料等工科專業,也從未将眼光移出過生命科學,諸多工程師、工程科學家們一直緻力于生命科學問題的探索和研究。

                    這樣的學科研究基礎和傳承,讓醫工兩大領域實現了真正的交叉融合,為醫療技術研發創新打下了堅實基礎。

                    當前,全球醫療器械産業持續快速發展,展現出極為廣闊的發展前景,新一代生物、信息、制造技術快速向醫療器械領域彙聚,醫療器械國際競争已成為國家競争戰略的重要前沿。醫工交叉融合發展不僅符合健康中國戰略,生物醫學與工程科學的交叉也是科技領域發展的重要熱點和趨勢。

                     

                    可以說,醫工交叉融合是醫學發展的動力,是工程科學永恒的主題,更是實現我國在高端醫療設備領域自主創新的必由之路。

                    我們在相關人才培養機制上,應該及時做出調整,在學科布局上推動工程學科與醫學各領域不斷交叉融合。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如果現在不抓緊時間做出改變,我國醫療器械領域缺乏源頭創新的問題就無法得到解決。

                     

                    持續優化創新環境

                     

                    《财經國家周刊》:去年11月,國家醫保局會同相關部門從冠脈支架入手,首次開展國家組織高值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支架價格大幅下降,惠及全國患者。十四五期間,國家組織藥品和耗材集中帶量采購使用改革将繼續推進。如何看待高值醫用耗材治理問題?對于下一步集中帶量采購政策的完善,有何建議?

                    樊瑜波:高值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大幅降低了耗材價格,減輕民衆看病就醫負擔,是惠民之策。

                    不過從醫療器械産業發展的角度看,這一政策在執行層面還應更加精細化,在對國内企業發展成熟的細分領域組織帶量采購的同時,也要加強對下一代創新性設備、耗材的支持力度。

                    此外,創新需要源源不斷的資金投入,集采價格如果壓得過低,可能會導緻相關企業盈利空間被大幅擠壓,後續創新投入動力不足。

                    《财經國家周刊》:十四五規劃提出,從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集中優勢資源攻關醫藥和醫療設備、關鍵元器件零部件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接下來加快攻關,推動醫療器械産業自主創新和高質量發展,需把握好哪些抓手?

                    樊瑜波:首先,在認知上,要大力倡導創新文化,尊重知識産權;

                    第二,重視醫療器械相關領域的學科建設,加強生物醫學工程等專業人才培養,為創新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第三,不斷打破學科邊界,促進醫工學科專業的相互滲透、交叉、融合,切實提升醫學人才的理工科素養以及工程技術人才對生命科學的理解;

                    第四,鼓勵産業鍊各環節的技術創新,重視前瞻性基礎研究和引領性原創成果。

                    需要強調的是,加大對醫療器械領域的創新研發投入還是根本。而這個領域的投入,對電子、機械、材料、軟件、信息技術等多個産業領域的發展都有着極強的帶動作用。

                    信息來源:财經國家周刊


                    © 2021 深圳市慧康源醫藥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粵ICP備2021082807号   技術:巨網時代